在北京军博的地下一层中,有一排战防炮。所谓战防炮是反坦克炮的旧称,这里有德国、日本、法国、苏联的各种型号反坦克炮。其中最著名的要属德国二战中的神炮——Pak-38型50毫米牵引反坦克炮。

军博地下展厅中的Pak-38反坦克炮
这种火炮采用钨合金穿甲弹,是二战前期少有的能够击穿苏联T-34和KV-1坦克正面装甲的反坦克炮,对付日军那些小脆皮坦克简直是手到擒来。
更加有趣的是,德国人为Pak-38制造穿甲弹所用的钨,作为战略物资,长时间依靠中国的出口。所以,军博中这门德意志神炮的出现,向世人揭开了中德军事贸易鲜为人知的一面。

二战时在中国大地上耀武扬威的日军坦克,没有一辆能够经得起Pak-38反坦克炮的打击
可以说,汉斯的到来是受到德国国防部和经济部,甚至是希特勒的直接授意。当时德国矿产资源匮乏,钨、锑等制造重武器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全部依赖进口。而同时,德国当时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非常富裕,缺少外汇的德国很难在其他国家购买到这些资源,加上英国人的百般阻挠,所以德国将目光瞄准了当时的中国。

钨矿原石,希特勒在中国大量采购这种战略资源
之所以德国人没有找老蒋,是因为当时南京控制的区域没有钨矿,而主要产区一个在广东和邻近省份,在陈济棠的控制下,加上毗邻香港,出口方便。另一个产区产量更大,在江西南部,但那里深处内陆,更关键的是在中央苏区和红军的控制下。相反,老蒋的供货能力最为有限,所以德国人一开始并没有找老蒋买。

当时德军顾问团团长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和支持与老蒋做买卖的法尔肯豪森将军
那么手中没有矿的蒋介石怎么拿出钨矿呢?于是,蒋开始了对红军的第5次“围剿”,迫使红军开始了长征,而老蒋也控制了中国最大的钨矿产区江西。同时,蒋加大了对广东陈济堂的包围,从而实际上控制住了钨矿出口权。
由于中德双方都没有多少外汇储备,所以在1936年4月签署了1亿马克的信贷合同,明确中国给钨矿等资源,德国给军火,双方资金都从这虚拟的1亿马克信贷合同中出,收款则还给这个信贷池,成为了实际上的易货贸易。

老蒋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背后有尽快与德国达成钨矿出口和军火进口交易的急迫需求
对老蒋来说,和德国的易货贸易换来了大量德国尖端军火。1936年,中国向德国订购了6451.8万马克的军火,交付额为8278.8604万马克。包括各种型号的坦克、火炮、高炮、探照灯、鱼雷快艇、水雷等,甚至一度想买德国的U型潜艇。

德械师在抗战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使用钨合金穿甲弹的Pak-38火炮在中国断了钨矿供应后,很快出现打击力下降的问题

德国二战中大口径反坦克炮频出的背后,其实是特种合金穿甲弹供应不足的窘境
但二战后,中国停止了向德国出口钨砂。其后果就是德国的钨矿储备迅速消耗,以钨合金穿甲弹为主的Pak-38型反坦克炮也面临着没有大威力炮弹的窘境。因为希特勒说所有的钨都要用于建造机床。所以,德国反坦克火炮不断提高火炮口径,其实深层次原因是特种合金穿甲弹没有钨就难以制造,只能靠增大口径来提高火炮的威力!

德国的钨被用于生产急需的机床,穿甲弹只能使用普通材料